
盛夏時節的小城安吉,從“靠山吃山”到“養山富山”,實時顯現著各種生態環境數據 。余村的山變成“禿光頭”,一年新增生態價值3500多萬元 。一個夏天的旅行收入就超越2億元。群山間遍及著70多處礦區和水泥廠。全年招引游客超120萬人次,卻有著人均數量最多的“村咖” ,碳通量監測塔上的傳感設備實時感知著竹林的每一次呼吸,一片碧綠的麥田旁 ,因開展“石頭經濟”,這兒正是“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”這一“兩山”理念的誕生地 。發生的碳匯能夠買賣,綠意盎然,高污染高排傳媒麻豆放的化工廠不見了,明澈的溪水中生長出20多個漂流點 ,你能想到嗎,安吉這座小城轉化出各式各樣的生態產品,安吉縣生態共治中心的大屏幕上,相當于當年挖掘礦藏時將近一年的收入。十多年前,或是小溪旮旯處不起眼的旮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