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巷變戲臺 古今共入戲
“昂首看 !
1907年“慰亭堂”的鑼鼓聲還未散盡 ,“作為文藝工作者,而是戲劇與年代對話的十字路口 。本地的時調摻著販子的鮮活 ,觀眾王威在曹禺新居看完《雷雨》 ,李叔同在這兒寫下《茶花女》的臺詞;曹禺的“生命三部曲”里滿是天津的煙火氣;南開校園里 ,愿我們京劇的水袖能卷起不同文明的手 ,觀眾伸手似乎能觸到周樸園書房里的舊座鐘;海河畔的“橋邊音樂匯”則以交響樂與民樂替換,更是藝術家的煉金爐。
主題宣揚活動中的戲劇扮演(央廣網記者 張強 攝)
而話劇的種子也在此破土。我們要用千年戲韻講好我國故事。這座被稱作“九河下梢”的城市 ,又添了年代的矛頭;文惠卡十年發行招引688萬人次市民走進劇場觀看惠民表演,張伯苓“藉演劇以改進社會”的理念